又一波人阳了,停课停学,第二波疫情要开始了?国内传来新消息!
点击上方“医学之声”,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!
来源:医学之声
(相关资料图)
二月初二,龙抬头之际,没想到在大家对疫情放松警惕的同时,新冠病毒的攻势再次“抬头”。
烟火气之下,病毒似乎并没有消失,而是潜伏在暗处等待人们再一次聚集。
这次病毒盯上的是春季返校的学生,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孩子。
奥密克戎用它惊人的传染速度再次“巩固”了自己毒王的地位:仅仅从上午到下午六点,同一班共计十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,抗原检测显示为阳性。
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方案,向疾控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了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。
这次集中感染,是预示了第二波感染的接近吗?
其实按照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,病毒并没有因为第一波感染的结束销声匿迹,而是在继续引发大大小小的“余震”。
最新数据可以看到,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(694万)后逐步下降,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.5万。
但进入二月份,阳性率虽然持续走低,但依然维持在5.5%左右,2月16日新增感染数为10720例。
这还只是核酸检测的阳性数量与比率,算上第一波高峰期抗原检测数据中惊人的21%阳性感染率,阳性人数还要更多。
此外,住院感染人数也不是个小数目,重症与死亡数据不容乐观。
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峰值达到了286万人次,到2月16日仍有12.4万人次,足以证明感染高峰期时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量超额超量产生的拥堵;
并且因为奥密克戎引发的发热人数并没有清零。
住院人次达到了162.5万人,且在峰值持续了数天,估计总住院人次在第一次高峰期超过1000万人次。
由于医疗资源不足,轻症与无症状都会建议居家治疗,严重到需要住院的都是从轻症转重症的感染人群,而这一数值相当庞大。
重症在感染开始时日增量近一万,到达峰值是12.8万,注意看,这个数值是日增,不是总数。
如果将就诊峰值和重症峰值相比较,最严重的时候重症率超过5%。
这与之前专家说的不超过1%大相径庭,大概也是在高峰期引发恐慌的主要原因。
高重症率必然引发高死亡,峰值时死亡人数达到了4273,近一个月后才降低到896。
2月10日至2月16日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98例,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例、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97例。
日增4200,足够恐怖,估计第一波死亡大概在8-9万。
当然有些人说的死亡几百万也是不存在的。
同时,疾控中心还公布了一则最新消息:
至目前感染的毒株中,变异毒株高达78种!
主要毒株依然是BA.5.2和BF.7,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,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,其中,1例XBB.1,1例XBB.1.5,1例BQ.1,5例BQ.1.1,1例BQ.1.1.17,4例BQ.1.2和2例BQ.1.8。
其中最受关注的BQ.1分支已经进入我国,但因为对其有严格的监控,目前还没有出现大流行甚至威胁到BA.5.2和BF.7的地位。
但如果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波,BQ.1成为主要流行毒株,对于药物储备和医疗诊断来说又是一道巨大的考验,因此严格把控BQ.1在国内的传播也是重中之重。
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,身边没阳性不代表病毒消失了,病毒从未消失。
奥密克戎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,它的致病力和感染速度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弱,依然保持着“鲜活的生命力”。
这次班级感染事件,无疑是给精神放松的人们敲响警钟。
很多人在评论区质疑学校停课的想法,媒体也用“动辄”这个词来批评学校的过度防疫。
过度了吗?
这次感染的学生中全部是首次感染,说明未感染的人群比已经感染过的被感染速度更快,之前“躲过一劫”的人也不能因为周围都是阳康而松懈。
还有一点不容忽视,乙类乙管并不是乙类不管,面对传染病,无论是甲流、手足口病还是新冠,在发生集中感染时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。
如果阳康的人再次感染新冠,对身体伤害更大,还有猝死的风险。
因此,不管第二波是否来临,是否声势浩大,都应该做好个人防护,不要轻信一些“病毒消失”和“新冠无毒”的言论。
尤其是老人和孩子,更要珍惜得来不易的健康。
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作者:宋欣萌
校正:宋欣萌